外出旅行時,我們通常都會帶一些自己的常備成藥,來減少旅途中的不舒服。然而登山時除了常見的水泡、些許外傷外,也有可能發生頭痛、胃痛等的緊急狀況,所以我們也都會建議上山時要攜帶自己的常備用藥,來減緩在山行中的不適,並且能夠簡單且及時的處置傷口,今天這篇文章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們自己平時會準備的藥品,提供給大家參考!
▲醫藥包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裝備,因此我們通常都會使用防水袋,或是隨手可得的夾鏈袋,作為醫藥包的本體
▲我們上山的必備藥品:胃藥、止瀉藥、止痛藥、感冒藥
1. 個人藥品(成藥):胃藥、止瀉藥、止痛藥、感冒藥,這四種是我們最基本會帶上山的藥物,也是治療在山上最常見症狀的藥物。而一次也不需要帶很多,以我們個人習慣而言,每種藥品都會攜帶兩三顆以備不時之需。並不需要每一種都帶一盒,因為這些盒裝加起來也佔了不少空間呢!
備註:建議用簽字筆在藥袋或包裝上寫上藥品名稱(以及有效期限),不然久久打開一次有可能會忘記它是誰XD
2. 小包裝的生理食鹽水、外傷藥、凡士林、眼藥膏:在山上不免的會受到一點小傷,可能是跌倒,可能是被路邊的芒草或樹枝刮傷,所以我們都會準備簡單的傷藥來作保護。在一般沒有感染條件下的傷口,清創完之後可以使用凡士林作為敷料保濕,作為傷口的保護。而凡士林因為保濕的特性,所以也可以當作女生在山上保濕的保養品、護唇膏,甚至挖一小坨用衛生紙包起來也可以作為臨時的火種使用,可以說是相當的萬用。凡士林的功用
3. 透氣膠帶、小包的紗布/棉花棒、防水/液態OK蹦:作為傷口的保護,畢竟我們受傷的時候是在山上,下山或後續的行程上都會有機會再被山上的事物碰到傷口,為了避免傷口的二次傷害,所以我們都會再使用這些物品來包紮傷口。
▲Melissa 之前去上野外初階急救訓練(WFA)時所發的手冊,也是我們會攜帶的小物品之一
而我們登山時,最常見的受傷就是——水泡,水泡的主因來自於輕微的燙傷,因為同一個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摩擦之後(其實不用很久,十幾二十分鐘就會起水泡了),產生高溫燙傷了自己,水泡也因此形成。所以在行走的時候,我們都會密切注意腳部有沒有哪裡會有固定摩擦到,這時候通常是剛開始行走的時候,請不要客氣的通知你的隊員,說聲「不好意思,我調整一下鞋子。」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減少水泡發生的機率!
而發現有這個固定摩擦的位置後呢,我們會建議先調整自己的襪子,檢查看看是否是因為襪子太鬆,導致有部分的布料重疊到,加深對於皮膚的摩擦力。如果沒有的話,我們會使用凡士林塗抹在患部,減少他的摩擦力。如果可以的話,也可以使用透氣膠帶或是OK蹦,紗布來做一個直接的隔離,都可以非常的有效避免水泡的發生。
或許你會想說只帶這些物品夠嗎?當然在山上還是有機會會遇到其他許許多多的症狀,都是這些隨身物品無法解決的。所以這些物品只是我們自己攜帶,以自己的標準來準備的藥品與物品。所以對於各位讀者而言,可以去評估一下自己在山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,來做符合自己需求的調整,並不是完全照著我們的建議做準備就萬無一失。
▲上述全部的東西加起來,總共226g, 如果再分成小包裝,並用夾鏈袋取代防水袋的話,甚至可以到低於200g的重量
在準備藥品時,除了建議攜帶小包裝或是分裝少量帶上山,避免藥物佔去背包內過多的空間。平時在藥局買到這些材料後,大部份都有著不小的包裝和份量,以登山裝備輕量化為出發點,我們會建議每一種帶一些就好了,而非整個包裝或整袋上山,如此一來可以減少不少的體積與重量。醫藥包內的藥物請定期做檢視,看是否有些已經過期,並且更新汰換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。
請謹記一個原則:「攜帶自己會使用的藥品上山即可」,有的時候攜帶了不了解的藥物,最後反而會引發其他的緊急狀況,這是在登山時最不樂見的情形。最後,如果有需要想要精進在野外醫療的能力,也可以考慮去上野外初階急救訓練(WFA)/野外進階急救訓練(WAFA) 課程,這兩個是WMAI 國際野外醫療協會針對戶外人士所規劃的急救訓練課程,在戶外活動時,對自己與隊友都是一個更強力的保障哦!
延伸閱讀
【山知識】無痕山林是什麼?Leave No Trace。LNT七大準則分享
留言列表